二、技术赋能:从感官刺激到情感共鸣
沉浸式演艺的“沉浸感”,离不开技术的支撑,但其本质绝非炫技。在杭州《今夕共西溪》的演出中,观众手持一盏智能灯笼入场。这盏灯不仅是导览工具,更通过实时定位与感应技术,触发不同场景的声光效果。当主人公吟诵诗词时,灯笼随情绪变换颜色;当剧情进入高潮,水幕投影与机械装置联动,将观众包裹进一个360度的叙事穹顶。
技术在此扮演的角色,是“隐形的造梦者”:
全息投影让消失的古建筑重现于遗址之上;
增强现实(AR)让游客手机镜头中的废墟“复活”为盛世街市;
环境戏剧通过温度、气味、触感的调控,唤醒观众的记忆与情感。
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、个体与群体的精神桥梁。
三、文化共生的新范式:游客即创作者
沉浸式演艺的更高境界,是让观众从“体验者”升级为“共创者”。重庆的《雾起江州》将整座民国老建筑变为剧场,观众需通过选择不同角色动线,解锁截然不同的剧情版本。有人化身商贾参与谍战,有人成为记者记录秘闻,每一次选择都在改变故事的结局。
这种“参与式叙事”的深层意义,在于文化传播方式的质变:
游客不再被动接受文化符号的灌输,而是通过亲身演绎理解历史逻辑;
地方非遗、民俗不再以橱窗展品的形式存在,而是转化为可触摸、可互动的“活态遗产”;
旅游体验从“拍照打卡”升维为“情感留存”,游客带走的不只是记忆,更是属于个人的“文化角色”。
四、挑战与未来:沉浸式演艺的边界探索
尽管沉浸式演艺风头正劲,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拷问:过度依赖技术是否会削弱文化内涵?游客的自主权扩大是否会导致叙事碎片化?在河南《只有河南·戏剧幻城》的实践中,或许能找到答案。这座以黄土、麦田为背景的戏剧群落,用21个剧场讲述河南的苦难与辉煌。游客在其中既是旁观者,也是亲历者——当他们用手触摸夯土墙上的迁徙刻痕,当他们在“候车大厅”剧场中接过演员递来的“家书”,个体的情感与集体的记忆产生了共振。
未来的沉浸式演艺,或将走向两种极致:
微观化:依托元宇宙、AI生成技术,为游客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剧本;
在地化:深挖地方文化基因,让演艺与当地社区、生态形成可持续的共生关系。
结语: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
旅游沉浸式演艺的变革,本质上是一场“人的觉醒”。当观众脱下“游客”的标签,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历史共情、与文化对话,旅行的意义便超越了风景本身。正如《不眠之夜》的导演所说:“最好的演出,是让观众在离场时,感觉自己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故事里。”
从旁观到共生,这场革命正在重塑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——旅行不再是“去过”,而是“活过”。
扫一扫
关注支点影视